一流的“味道”

2024-06-27 19浏览

**的“味道”

彭渤

*近,“双**”大学建设名单的公布,可谓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某大学立马抢先宣布2020年即进入世界**大学行列。我想,这种宣誓很可能是凭借某些所谓“**大学”的评判指标和定量标准。然而,而按照这些指标和标准,只能是自己称自己是“**大学”。真正的**大学不是凭一些硬性指标和条件标准而确定。**大学没有评判的定量指标,但**的大学有的是**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感觉、品尝、体味,而很难或无法用指标来衡定。那么,**的“味道”究竟是什么?以下浅见,仅供参考。

开放融合的“味道”。大凡世界**大学都是以开阔的胸怀,放眼世界;又以满腔的热情融入世界潮流。**的大学都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职、博士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使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紧紧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记得自己在丹麦G大学留学期间,整天在同位素实验室打拼、摸爬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年轻学子和尊敬的学长。在西澳大学访问期间的办公室则硬是有点像一个联合国办公室,今天来个秘鲁的、明天来个法国的。而[澳]国立大学地学院不但利用不同型号的SHRIMP离子探针进行高深地学理论研究,而且有世界**的仪器开发商进驻学院研发、改正SHRIMP探针。这种开放融合的“味道”,应该是**大学的特质。缺乏这种“味道”的大学,很难成为**的大学。

**潮流的“味道”。这几年,利用假期陪读的机会,多次参观[澳]国立大学化学学院和地球科学学院。化学我不太懂,但我多次去他们的实验室。而同地球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接触,发现他们都在做很具开拓性的工作。算是体会到了他们学院称之为“Research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的含义和“味道”。没有**潮流的开拓性科研和科研成果,那**也很难实现。故**潮流的“味道”,是成为**大学的前提和保证。这种“味道”是现有一些指标体系和标准所很难、很难把握的。

充满活力的“味道”。**大学*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沉长的行政管理体系,学院院长由学术威望很高的学者兼任,秘书完成协调学院教学、科研的各种事务。当年在G大学国家同位素实验中心,记得50多在编人员的实验室(原地质研究所),就是由1个主任、1个副主任、1个学术秘书、1个财务秘书组成的所谓领导班子,维持实验室的日常运转。而西澳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学院很大,由地质学与农学(环境)2大部分组成。我所在的农学(环境)院就是1个院长加2个秘书,应对学院的各种日常业务。由于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给人的感觉就是,学院到处充满活力。当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书留下的印象,使我至今感觉他们的管理体制,十分类似于上述国外的大学/学院。可是,我认为*有可能成为**大学的国科大,却没能在这次的**名单之列。这使我预感到,这里所说的活力,可能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但大学活力的“味道”,还体现在教学、科研、学术等各个方面。我去过或者接触过国内很多大学,感觉国科大的教学体制,*接近世界**大学的体制,也*有活力的“味道”。而我们其他的很多大学,包括这次步入**名单的一些大学,基本上还是沿袭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体制。因此,很多大学活力的“味道”不是很足。大学究竟如何形成活力的“味道”,我们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已步入**名单之列的大学,*好多去向未步入**名单之列的国科大学习,多学习。

大学有了活力,有了开放融合,就可能**潮流。就可能成为**。而活力、开放融合、**潮流等等这些很具内涵的**大学特质,则不是凭借几个指标可以定量评价和评判的。他们更多的是可以感觉和品味的“味道”。所以,建设世界**大学,先别急着吹牛,还是先形成**的“味道”吧!

2017年9月24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