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宋文骢:为了歼-10曾卖面条补经费,20年无名,家人以为他是医生

宋文骢:为了歼-10曾卖面条补经费,20年无名,家人以为他是医生

2024-06-27 187浏览

“歼-20已经列装部队,试验试飞工作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28日,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上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成了热点。

歼-20虽早在2011年1月首飞,但是近6年来,只要是相关报道,就必然能是网上各大军事媒体的头条。

然而每次看到关于歼20的消息,总能让人想起这么一张照片。

这是1998年歼-10试飞现场,总设计师宋文骢和总工程师薛炽寿的背影。

他们年迈的身影,与刚诞生的歼-1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时试飞员雷强点火、滑行、加速、拉杆,战机一气呵成地腾空而起,冲向蓝天。

当战机绕着机场上空盘旋、顺利完成飞行安全着陆后,整个停机坪都沸腾了。

宋文骢拥抱试飞员雷强

已两鬓斑白的总师宋文骢,紧紧地抱住从歼-10上下来的试飞员雷强。

20年的歼-10研发过程中,作为总师的他再苦再累都没有流过一滴泪。

可这一刻,宋文骢哽咽了。

那**,他执意将自己的生日改成3月23日。

那一年,距离他被任命为歼-10总设计师,已经整整20年。

歼-10

20年的等待,歼-10终于飞上蓝天。

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更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座丰碑。

歼-10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军用战斗机装备水平首次达到了世界第三代的标准。

这也是**次,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说,中国航天工业不再落后于人。

宋文骢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似乎满街都是难民和伤兵,时常见到的都是焦土和弹坑。日本人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头顶上盘旋,隔三差五就来轰炸昆明…”

1930年宋文骢出生在昆明,正好赶上了硝烟四起的年代。

和我们现在不同,他没有五彩斑斓的童年,有的只是战争与炮弹肆虐中华的记忆。

每当敌机来袭,警报声一响,整个昆明城就会乱作一团。

为了躲避炸弹,小小年纪的他就要背着弟妹往防空洞跑。

听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和炮弹声,人们除了祈祷,无能为力。

“当时,中国也有飞机,但我们打不过人家。日本人的飞机像一群群马蜂,每次来都是一个编队20多架。这些飞机有时飞得很低,肆无忌惮耀武扬威。”

宋文骢**次感到愤怒,是8岁时的一个夏天。

那天清晨防空警报再次响起,敌机一顿狂轰滥炸后,趾高气昂地离去。

警报解除后,宋文骢便跟着母亲回家,然而他家门前却黑压压地聚集了一群人。

好奇心驱使着宋文骢钻到人群中,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终身难忘。

一张破旧不堪的席子下面,盖着一位被炸弹炸死的老人,鲜血染红了半张席子。

这样的生离死别,在宋文骢的童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此情此景,他也暗自下了决心。

“等我长大了,也要去飞机,去炸那些日本鬼子”。

宋文骢(中)抗美援朝时期担任中队机械长

于是17岁那年,他也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游击队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宋文骢成了一名空军地勤机械师,负责修理苏联制造的“米格15”战斗机。

苏制米格-15

有一次,负责维修战机的宋文骢就对苏联机械师切尔尼晓夫说,“你们的飞机不好”。

切尔尼晓夫很惊讶地问“为什么?”。

宋文骢回答,“你们设计飞机时,就不考虑维修是否方便吗?”。

这个回答直接把切尔尼晓夫逗笑了,他拍宋文骢的肩膀上说,“小宋,以后你就是中国的飞机设计师”。

可能这在当时只是一句玩笑话,这位机械师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小宋是真的成了我国**的飞机设计师。

1954年,宋文骢踏进哈工大校门,从此与飞机的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

7年的深造后,他也正式走上飞机设计的岗位,而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在接触歼-10前,他就已先后参加了东风113号、歼-8的研制。

在飞机设计上的出色表现,让他深受上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