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和读书的话题

2024-06-27 160浏览

关于工作和读书的话题

曾泳春

1

学生要开题了,我跟她一起把课题的思路捋了捋。

博士生开题安排在博二,正是学生*迷茫的时期。经历了一年的学习,刚进工作室时期的兴奋冲动已经逐渐衰减,而课题的思想还未形成,所有问题都处于半懂不懂之间,很是煎熬。

学生正是带着这样的迷茫眼神和我一起讨论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我批评她做科研的逻辑还不够清晰,她有些委屈地说:老师,这个课题周围没有人做,有点难。我说:正因为做的人少,做起来才有意义啊!我继续语重心长地说:读博意味着你在某个小领域里要做到**,否则就不是博士水平;做到**意味着你的工作是很孤独的,没人会告诉你答案,所有的知识都要靠自己学习掌握以及从其它学科的借鉴得来,解决问题都是艰难的探索。

学生静静地听着,眼睛似乎有些潮湿,不知是被导师我的话感动了,还是被吓到了。

2

在美国的学生(现在已升格为我的朋友)博士毕业后转眼已工作了7年,对工作已驾轻就熟。有次跟她聊起刚工作时有一次她半夜打越洋电话来问我一种纱的品种,我说不记得当时帮她找到答案了没有,因为后来她又经常来请教我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而我大都帮不上忙。她说记得打越洋电话问纱的那件事,并很坚决地说那次我给了她答案“是一种变形纱”。我问她:那么其它我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后来都怎么解决了?

学生笑了,她说:老师,我认为工作和读书时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对于学霸来说)读书时必须自己解出每道题,但在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有答案,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我不确定学生经过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获得的感悟对不对,似乎有些道理,因为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或者说错觉。

3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工厂打板,每天从早忙到晚地干着*具体的活儿。阿梅是港方放在厂里的跟单,她一个中专生,每天坐在办公室里follow up港方的那些单,偶尔到我们板房或者车间催促一下她负责的单子的生产进度。我羡慕死她的工作了,因为我只有被催着干活的份儿,换句话说,我就是*底层,不再有把工作分解到下一层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工作和读书一样,必须自己解出所有的题,否则就赚不到生活的粮草。

后来有段时间我当了个生产副经理,在染色车间里美其名曰管理。虽然不用亲手干活,但管理也不轻松,每天都有生产问题而出不了货,不是染不对色就是染花了,调色剥色,一缸纱在染缸里滚了几天出不了缸。作为生产副经理,如果我跟踪每一批货的生产并要给出解决生产问题的答案,那我就会忙死,*重要的是,我还达不到这样的技术水平。于是我那时只能稀里糊涂地工作,每天看到的现象就是货进货出,一派祥和的忙碌。似乎所有的货*终都出货了,那么这中间肯定有解决问题的人,那才是核心人物,但那个人并不是我。

4

所以说,学生关于工作的感悟只是一定时期的认识,我相信,当她成了那个核心人物,就必须解决所有的问题,再无回避的境地。

说回准备开题的博士生,她(他)们必须解出所有的方程,无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