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文人文社科论文之殇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文人文社科论文之殇

2024-06-27 118浏览

其一:几个现象

在双**高校建设背景之下,中文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论文正面临着****的挑战,当然包括人文社科期刊:

**,高校领导、科研管理人员、教授们在一起交流,经常谈到的话题是你们学校/学院去年发表的SCI/SSCI论文是多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SCI/SSCI论文多少?

第二,科技评价关注的问题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发表了多少SCI/SSCI论文?提到某位大咖学者,越来越较少听到他的学术贡献,而是发了多少SCI/SSCI论文?*重要的学术贡献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许多985、211高校(姑且还用这个称呼吧),越来越重视SSCI、SCI论文的发表,根据不同单位的奖励政策,我发现有些单位一篇普通SSCI论文的奖励竟然是CSSCI论文的10倍,有的可能还要更高。

第四,去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个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术期刊目录,我认为是兼顾国际化和国内期刊的有益尝试,结果因为压力太大而废止了,甚是可惜。倒不是因为这个目录有多合理,只要坚持,慢慢地进行优化,总归是合理的。这事虽然夭折了,但要给教育部大大点个赞!

其二:双**建设如何评价人文社科学科

从学科国际化的特点角度,我想人文社科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顺便说一下,以下提到的学科都在今年公布的世界**学科建设高校目录上):

**类是完全可以进行国际接轨的学科,比如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该类学科不多,可以用SCI/S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是否是国际**。

第二类是兼顾国际接轨和中国发展特色的学科。如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等。该类学科数量不少,可以兼顾SCI/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来进行评价。

第三类是中国特色学科,如中国史、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等,这类学科数量也较多,必须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主来进行评价。

综上,只有少数学科才能以SCI/SSCI论文来进行世界**学科建设的评价,更多的学科必须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主或兼顾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来进行评价。但是国内一些高校将SCI/SSCI片面化、扩大化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是不是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主来进行评价就不能体现国际**呢?应该承认,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术水平、办刊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是只要导向合理,水平还是会不断提高的,而且与国际差距会越来越小。

从学者的角度,坚持国际通用的学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研究,做出很好的研究,不管论文是用英文还是中文写作,都应该是**的成果。所以,用高水平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来评价世界**学科是可行的。

其三:人文社科研究如何为国家服务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是施一公的一个发言:

“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新成果,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

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推动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以及底层的某种坚守。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人文社科论文如果是用中文写作,能够大致看懂的公众会更多一些。如果更多的论文用英文写作,其国内影响力会降低,论文的社会价值相对会小一些。

另外,即使是一些国际化水平很强的学科,如果有更多论文能以中文发表,也能更好地发挥不同人文社科的交叉影响,提高学术价值。

其四:如何面对

从中文学术期刊的角度,应该努力遵循学术规范,提高办刊水平。

从学术评价角度,南京大学CSSCI的滚动机制很好,多少对中文核心期刊有个激励和约束。

从高校角度,应该科学进行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与SCI/SSCI的绩效考核,缩小目前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论文与SCI/SSCI论文考核的差距。比如我个人认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优秀期刊可以等同SCI/SSCI一区论文对待,而各二级学科的**核心期刊可以等同SCI/SSCI二区、三区论文对待,其他CSSCI可以等同SCI/SSCI四区论文对待?

从教育部角度,还是应该出台一个中文核心期刊的考核机制,比如将来考核人文社科世界**学科就按照这个规则办理,自然会对高校产生重大影响。

*后,本文的本意并不是说不重视SCI/SSCI论文,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发表更多、更好的SCI/SSCI论文,也是彰显我国人文社科国际影响,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

2017.11.5 俞立平 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