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最全的菊花集合-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最全的菊花集合-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2024-06-27 184浏览

菊花-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是文人墨客公认的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记载可以从《周官》、《埤雅》以及《礼记·月令篇》中找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说明中国*早的菊花是秋季开花,花的颜色是黄色;估计当时都应该是野生种,当然黄色花的栽培菊花也是存在的。

菊花因在秋末至冬初开放,也是秋冬季节为数不多的观赏花卉,故菊花被文人墨客赋予了清寒傲雪的品格。陈毅元帅在《秋菊》这首诗中更是表达出了他对菊花的热爱以及对其坚韧品格的赞赏,“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酷爱菊花,以菊花为题材的诗词等更是比比皆是,***的莫过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孟浩然在《过故人庄》描述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中也有类似描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都说明菊花在古代还被赋予了长寿和吉祥这层含义。

根据中国植物志描述:我国人民对菊花的喜爱*早也并不止其独特的观赏性,主要还在于它的药用价值;在春秋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见当时已将菊花的花当作蔬菜使用了;但是到了汉朝及唐朝对菊花的药用价值引入了*大的注意;菊花的花是清凉药,味寒、甘苦、散风清热,明目平肝(资料引自中国植物志)。

从植物学上讲,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叶片卵形至披针形,羽状浅裂或半裂,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花直径在不同品种中差异很大,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等,花色则更为丰富,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及绿色等。经过育种家的培育,目前栽培的菊花品种*多,其头状花序也有很大变化,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中间的管状花也常特化成各式舌状花(植物描述参考中国植物志等)。

历史上的菊花品种分类是以色为主的,汤忠皓在1963年对菊花提出了他自己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根据花径大小、花枝习性分成两大区;再根据舌状花与管状花数量之比分成舌状花系与盘状花系,*后再依据瓣形及瓣化程度分成类和型(汤忠浩,中国菊花品种分类的探讨,1963)。1982年在菊花品种分类学术讨论会会上,与会专家确定以花瓣、花型两级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初步确定菊花共分为五个瓣类,包括30个花型和13个亚型(具体区分细节可参考中国植物志和相关网站资料http://wsxrd.com/news/DispNews.asp?Ti=0&CiD=1000&ID=1679)。以下为常见的菊花类型。

附:菊花为主要题材的诗句。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董必武《赏菊》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