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没点儿情怀不要搞教育!

2024-06-27 32浏览

2019-08-06

上午在宜昌的专创融合论坛上做报告,我讲了《iCAN赛课合一的创新教育模式》,讨论环节有老师问起iCAN比赛与其他双创比赛的异同以及比赛与教育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我本人从2007年发起iCAN大赛开始做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十分清楚比赛对于学生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我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不仅是鼓励学生原创的iCAN比赛也包括其他不同类型的比赛,因为参赛就会有激励和进步,但是有一种比赛除外:那就是“名利场”的比赛!

现在这样的比赛还真的是不少,甚至是号称很高层次的比赛,都屡见不鲜,把老师的科研成果包装成学生的作品参赛都算是好的,有的学校为了成绩把毕业多年的校友做的成熟企业进行整合参赛,有的为了获奖甚至引进学生家长(把家长的成果包装到孩子头上),更不可以忍受的是,某些比赛的评委以做辅导的名义明目张胆地给参赛高校报价包装作品获奖的(我在某次会上点名提问了做这事的一位评委,后来听说他在某些场合扬言要封杀我,哈哈)……总之,现在有不少人把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做创新创业的比赛办成了学校的名利场、做成了产业链,这真的很不合适,在这样的比赛中即使获得了很高的奖项,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无益还是有害的,因为参赛学生的真本事没有上涨,反而是歪风邪气学到了不少!

就拿我前段时间碰到的一个来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来举例吧。今年报名的学生很多而且都非常优秀,这位同学是其中*独特的一个,他发来的资料比其他所有学生的资料加起来还要多:论文专利若干、还有自己创业的公司参加创业大赛获大奖等等,而且在邮件中说的相当专业,对我的科研情况显得比较了解,这对于一个大三的本科生来说实属不易,显然这个学生是努力做了大量功课的。对于如此积*好学求上进的好青年,我自然是多了几分兴趣,所以就在邮件里多问了一些问题,过了几天,他的回复也很专业,我在欣喜之余也有些诧异:毕竟他的背景和他所在的学校研究水平很一般,他资料上提供的那个本科生导师原则上应该是我的大同行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学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多少还是有些意外。

由于每位导师只能推荐1-2个学生参加夏令营来学校面试,所以我就约了所有报考我的学生先进行一轮网上视频面试,每人30分钟,为了避免我个人判断不准,还邀请了另外一位老师和我一起面试。这位同学当然也包括其中,从内心里说我还是对他抱有不小的期待。

轮到他的时候,网路上出现的头像却着实把吓了我一跳:不单是本人跟照片看起来有比较大的差异,关键是他油头粉面的样子根本不像一个在校的理工科大学生!英文自我介绍还算可以,中文的阐述按照稿子念得还算流利,到了提问环节就基本满嘴跑火车了:学了哪些课程?基本自学;专利和论文涉及的科研工作,名词都对,细节说不清楚;本科大一到大三这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么多的实验工作,具体的时间安排和管理?支支吾吾……再问一些深入的技术问题,回答基本驴头不对马嘴!

搞得我和另外一个老师面面相觑,感觉遇到了怪物一般:翻看着手中厚厚的资料和获奖证书,再看看镜头对面这个人,怎么跟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导师所积累的常识都对不上呢?!到底是遇到了“另类的天才”还是遇到了骗子?*后还是决定不要,尽管我无法逐一验证他提供所有资料的真实性,但是他本人在面试中的表现远远没有达到所提供资料该有的水平,具体他怎么做到的我不好猜测,他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包装链条(论文、专利、参赛获奖)我不清楚,有一点可以断定:那个光鲜获奖简历里的人**不是真实的他!

*后,我们没有选择他来参加夏令营。本该打住了,可是没想到他后来还三番五次地发邮件:“我的资料准备得这么好,老师你为什么不给我机会?!”这个可怜的娃啊他竟然把虚假的包装当成了自己的真实能力、还以为可以瞒过全世界!我说:“同学,你的资料很好,但与你的实际水平很不符,塑料花再好也没有真花香!”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把一个孩子教好不容易,但是把一个人教坏真的很容易!教育永远不可能速成,做老师就是要带着每个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可能不快,可能不光鲜亮丽,但是只有踏踏实实走过这些路才会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弄虚作假的教育是会很快、会速成,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说一万遍假的也不会成真,但是弄虚作假久了,在虚假包装催化下日益膨胀的野心和私心会让他们失去*基本的判断和认识,贻害无穷!

所以,教育是个良心活儿,不是名利场,没有点儿情怀就不要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