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堂课王老师推荐而得知此书,关于微生物的科普读物总是很吸引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全书内容。通常在阅读正文前,我会读一读作者简介,读一读序和后记了解作者写作此书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一些书评,借此来了解作者的知识背景和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
通读全书,关于地球形成、生命的起源、微生物的发现等各种猜测与验证的历史变化,作者的组织和阐述非常丝滑,尽管早期我也在某些地方偶有了解但通常非常散乱无组织,这本书很好的帮我梳理了相关知识,受益良多。
作者认为生命体由细胞内部“机器”的运作来支撑,细胞内的众多结构类似于一台台纳米机器(例如核糖体),精确高效地工作来维持活细胞生存与生长。而这些纳米机器本身又由更加微小的结构组成,就像俄罗斯套娃。这种视角似乎显著不同于早期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描述的“复制因子”为了在各种环境中生存而创造出的多样生存机器,复制因子才是主宰,复杂的细胞似乎只是复制因子有意为之的副产物。保罗·G·法尔科夫斯基 (Paul G. Falkowski)在讲述各种细胞器或细胞结构时更像是个拥有透视超能力的**细胞工程师,这种独特视角帮助读者看清细胞里的精密活动,阅读期间时常敬佩作者对于这些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绝妙运用与描写,偶尔奇怪为何频频以“引擎”、“齿轮”、“电子元件”等机械工程名词做解释,但似乎这些具象的比较更能提醒我们生命进化和细胞活动的精妙绝伦,远超人为创造的任何**结构或动力系统。
作者推测“在合成自然界中所有纳米机器的过程中只需要1500个核心基因”,只占自然界中基因总数的0.0015%-0.025%,这些核心基因维持着地球元素循环的关键过程,剩余的基因通常是为了适应新环境而进化出新功能,如此巨大的基因储备表明数十亿年间地球环境变化之大。微生物能够在这样的地球世界繁荣近40亿年,想必在反复试错和革新过程中掌握了应对持续剧变地球环境的十八般武艺,当前尽管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些微生物及更复杂生物,能够很好地利用基因改造,提炼基因产物,但远远不能**任何一个哪怕*简单的生命,生命和非生命物质之间的壁垒还需好好度量,甚至于二者本身的概念是否值得争议。
地球之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今我们认为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前提,碳氢氧氮磷硫是生命的重要组成元素,可那些存在液态水,重要元素的星球似乎并不如我们所愿找到同伴。每当看到相关内容或报道,我总会想起一位高中老师的话“人类如何看待蚂蚁,如何与蚂蚁对话”,如果真有地球之外的生命,可是它们的文明和现如今地球的人类文明该如何沟通,或许他们看待我们正如我们看待蚂蚁的态度,两种文明各自活跃,却视而不见对方,看不见的才是*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