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
  • 为何高创新性论文易成为“睡美人”?

为何高创新性论文易成为“睡美人”?

2024-06-17 73浏览

由于综述论文、数据论文与工具论文,分别具有便于表述研究历史、提供基础数据与提供分析工具的功能,且追踪热点工作的论文数量多,故这些论文易成为高被引论文。此外,玩弄各种花招,如诱引、崇引、过引与互引【1】,也能提高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然而,这样的论文通常创新性不高,对促进科技实质性进步的作用有限,不应是有志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有志科研人员应以新思想、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攻坚克难,从而实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阶段性创新成果后,科研人员宜及时发表论文,以分享成果且取得成果的优先发现权。遗憾的是,创新性越高的论文,尤其是原创论文,越易成为“睡美人(Sleeping Beauties)”。

“睡美人”是指那些在发表初期遭遇冷遇,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突然引起大量关注的文献【2】。譬如,Philip Wallace于1947年发表了计算石墨烯能带结构的论文,在沉睡约57年后于2004年被Andrei Geim、Konstantin Novoselov等人的一篇如何在实验室制造石墨烯的论文唤醒(这两位科学家因此发现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引发了石墨烯的持续研究热潮【3】。

在学术论文中之所以出现“睡美人”现象,是因为:

1、超前的学术思想

创新性越高,说明创新者的学术思想越远超当时的认识水平,其初期工作往往由于同行的认知局限,而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是胡说八道。此时,论文难以发表在高大上期刊。据不完全统计【2】,24 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开山论文曾被期刊编辑或审稿人拒绝。即使想方设法论文得以发表,或因同行看不懂而不引,或看懂了因“利益冲突”而故意不引,或看懂了因“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因素作怪而故意漏引。

2、僵化的学术壁垒

高创新性工作,往往推翻了以前认知或开创了新的学科领域,对旧的思想体系和利益格局具有毁灭效应。因此,受其影响的各种利益集团和学术团体,往往以各种方式抵制之,如不传播之和不邀请创新者参与有关学术会议,以至于其工作长期鲜为人知。有证据表明【2】,1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发现曾受到某些学术团体大咖的刁难或抵制。

尽管如此,新陈代谢是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即只要高创新性工作初期站得住脚,中期通过改进得以完善,后期经得起实践检验,任何对其的漠视、抵制都无济于事,其迟早会被同行广为认可。不过,早一点获得承认,则能使这样的工作早日大放异彩;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鱼龙混杂,大浪淘沙;淘去尘垢,洗尽铅华。尽管高被引论文显赫于一时,但终因其价值通常微乎其微而被人遗忘;尽管“睡美人”论文长期遭受冷落,但终因其价值连城而重见天日。是啊,只有见识过真正的伟大成就,才能避免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杂耍吸引;只有了解真正的科学大师,才不会盲目崇拜那些喧嚣一时的小丑【4】。

为尽量避免出现“睡美人”现象,学术团体主要成员或掌握话语权的大咖应提高学术鉴赏力和持有甘为人梯的心态,利益集团负责人应以开放进取的胸怀容纳高创新性成果,重量级的“伯乐”宜大力向团体和集团推荐高创新性成果。

参考

【1】“高被引”成“新帽子”!揭开引文3大“黑暗面”

http://k.sina.com.cn/article_2427364747_90aea58b019010yl1.html?sudaref=www.baidu.com&display=0&retcode=0

【2】郭斐, 鄢小燕. "睡美人"文献研究综述[J]. 图书馆建设, 2016(5):6.

【3】做科学,要睡美人还是要甜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894911.html

【4】《一念非凡》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8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