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眉一把抓,还是研究吗?

2024-06-17 42浏览

偶然地,我在某单位的网上新闻中看到一张照片(截图见图1),推测内容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的选题报告。看着五颜六色、纷繁复杂的因果路径,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这还是研究吗?如果是研究,这样的研究思路来自哪里?或者说,为什么要检验这么多路径呢?

图1 某单位网上新闻照片截图

由于新闻中没有关于这个选题的任何描述,同时,照片的左下角存在遮挡,未知浅蓝线的起始端情况,并且,我也没有见过浅蓝线这样的画法,因此,我不理解它的意思。当然,从表示变量的4个矩形框可以知道,这个选题的自变量是社会支持,因变量是手机依赖,中介变量有两个,分别是负面评价恐惧和孤独感。

就我所知,这类选题在目前是比较流行的,毕竟,手机依赖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究竟哪个或哪些因素是重要的、关键的或核心的,还真不是能够轻易考察清楚的。一些研究者显得非常喜欢从负面评价恐惧和孤独感的角度来看待手机依赖的相关问题,所以,选择社会支持为自变量,继续考察手机依赖的链式中介变量,其实并无多大新意。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研究本身鲜有新意,选题者就在精细方面下功夫了,通过设定上述4个变量的大致关系,比如,负面评价恐惧影响孤独感,而不是相反,把所有可能的作用路径全部假设出来,打算进行超全模型的检验。

然而,这样做根本不是科学研究的应有思想。我屡屡提起科学研究应当遵循基本的哲学原理,特别是矛盾论,研究者需要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思想,在一项研究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主要矛盾、没有矛盾的主要方面。选题者不妨自问:在图1的模型中,自己究竟想研究什么?意欲得到什么结果和结论呢?这样的复杂关系,自己又能够描述清楚、解释清楚吗?进一步地,这样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何作用?

对于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已有较多文献领域的研究,涉及的变量往往会有对应的结论,从而,新的研究不可能、也不应该显得毫无基础地全面探索。因此,图1所示的研究假设模型,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选题者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那么,可以推测不少路径系数将是不显著的。得到这样的结果,将会明显否定或*大地降低该研究的价值,即,表明研究者提出了太多不合理、无依据的假设,对相应问题没有基础的和必要的认识,完全是在碰运气。

我想强调的是,图1中的模型是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提出的,也就是说,主要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大三学生,就已经获得了一种观念:做心理学研究,就要做中介分析,就要做复杂的中介分析。然而,这种以统计方法至上、缺乏哲学指导的学习和研究风气,可能无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思想和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