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

2024-06-17 141浏览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格外重视原创工作,为此设立了多种基金项目,想通过评审制寻觅原创工作和原创者。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应予点赞。

然而,从实战层面来看,评审制实施效果欠佳,这是因为:

1.评审专家依据的是旧知识,而原创者往往颠覆了旧知识,故以旧知识为基准衡量原创工作,会得出错误的判断,以至于把原创工作拒之门外。

2.评审专家往往混淆原创工作与大幅改进式工作的区别,前者是指以****的思想建立了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等,且意义重大;后者是对前人工作较大的修补或完善,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评审专家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者,故觉得支持后者心里有底,这就造成后者往往得到资助而前者几乎被全灭的窘境。

3.绝大多数的评审专家,未做出过原创工作,故难以甄别原创者的工作究竟“新”在何处,是否****。譬如,某项理论工作,虽用到了以前的数学理论(工具),但只要提出者的学术思想是前人未想到的,且据此建立的理论模型是****的且意义重大的,这样的工作应被视为原创。然而,由于评审专家对何谓原创工作的理解不到位,往往给出负面意见。刘益东先生曾一阵见血地指出:“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不言而喻。”徐匡迪院士也认为:“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4.若评审专家以申请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标准判断其未来能否做出原创工作,这更不靠谱,理由是:

(1)一般把有国外学术背景的且在国际会议上做过主旨报告的、担任过国际学会组织负责人或会士的、被老外夸过的诸如此类学者,被视为有国际学术影响力;这些学者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礼遇,主要源自其在顶刊发表过高被引文章。然而,高被引文章几乎都是跟踪热点的工作,属于改进式创新,不能算作原创。试想,以前未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靠大项目支持未来一定能做出原创工作吗?起码我尚未听说过(见下述)。

(2)目前,初步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或正在为发表着急,或正在被四处围攻,或等待进一步的验证,何来国际学术影响力!不过,以后随着工作被同行的逐渐认可,原创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才随之显现出来。因此,如果目前以有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标准,恰恰把这样的学者踢出圈外。

纵观科技史,原创工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往往是学者深思某关键问题后灵光闪现的产物,而非是计划的产物、砸钱的产物,且靠评审制选拔原创工作也难以奏效。再者,原创工作与年龄无关、与职称无关、与资历无关,也与学科无关,故要挑选出真正的原创者,不应预设任何人为的篱笆。

在现阶段,不少原创者处于潜伏状态,鲜为人知。为尽早挖据出潜伏的原创者以让其大展宏图,我建议:

1.有担当和有较高学术鉴赏力的大咖,宜甘为人梯、奖掖后进,主动担任“伯乐”,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推荐之。有关部门对推荐有功的大咖应给予奖励。

2.潜伏的原创者宜主动拜访潜在的“伯乐”,给其讲解自己的工作,以争取其的帮助和支持。据我所知,热心的“伯乐”数量虽少,但并未绝迹。

3.国家有关单位宜设立“原创挖掘组织”,该组织的任务是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下基层寻访各领域的普通学者(有一定学术鉴赏力且公正,但无头衔),让其推荐已初步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大部分普通学者心里门清,在私人场合会知无不言。

如此,才能让潜伏的原创者尽早脱颖而出。

总之,从当前的实际国情出发且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此乃上上策也。

相关:

如何甄别基础科研中的原创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73013.html

原创之四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5666.html

如何解决原创性工作发表难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