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的第二颠峰时期(1978~1989):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动画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再次高涨起来。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繁荣的年代。 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 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高水平的优秀,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2年的《鹿铃》、1988年的《山水情》、1978年的《狐狸打猎人》、1980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和《雪孩子》、1981年《猴子捞月》和《南郭先生》、1983年的《鹬蚌相争》和《蝴蝶泉》、1983年的《火童》、1948~1985年的《金猴降妖》、1985年的《草人》、《夹子救鹿》和《女娲补天》、1988年的《鱼盘》和《不射之射》等。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系列动画短片很适应电视的要求,于是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和动画系列片,其中不乏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1981~1988年《阿凡提的故事》、1984~1087年的《黑猫警长》、1987年的《葫芦兄弟》和《邋遢大王历险记》等; 动画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1080年的《三个和尚》、1986年的《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1989年的《牛冤》等。这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中《哪吒闹海》可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封神榜》中取材,除去了含有迷信部分的糟粕,着重描写哪吒和龙王的矛盾,塑造了哪吒这一为民除害、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此时的拍摄技术比《大闹天宫》时已经进步不少,而且一脉相传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特点也没有减少。例如其中的一百多个海浪的镜头,都是采用中国国画中海浪的画法,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海。中国动画的新生时期(1990~现在): 20世纪90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使得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这些无疑给传统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动画业。 同时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除如1999年的《宝莲灯》等几部动画长片以及1992年的《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的一些动画短片外,多数为动画连续片,如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1993~1994年的《蓝皮鼠与大脸猫》、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8年的《海尔兄弟》等。 在制作上,电脑技术在动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发展尤为迅猛。中国动画开始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动画公司、动画制作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有抬头之势。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如《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网络之中Flash动画等,更是被青年人所喜爱。而这一时期的动画依旧是以动画系列片为主,如《小虎还乡》、《哪吒传奇》、《小将狄青》、《我为歌狂》等。 与此同时,设有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逐渐增多。动画的节目与频道也在提升,并受到政府重视和扶持。中国杭州还于2005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节。 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动画业的问题同样突出。这一时期可以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相提并论的经典之作明显减少。大多动画的人设粗糙,剧情平淡。而且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当代的高水平动画人才出现断层。而新一代动画人虽然很多,但也缺少真正的成功人士。又由于私人投资制作动画回收慢,收益小,至使国内依然是国家制作的动画居多。 再加上制作精良、妙趣横生外国动画片的冲击,使得中国动画在国际市场上黯然失色。国内很多动画人从事动画加工产业,所以中国动画制作的原动力中的一支生力军